发布时间:2024-07-27 22:37:33来源:ob哈希阅读:630次
距原定时间9点还有一刻钟,全国政协社法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调研组成员已全部到达指定集合点,有的委员手里捧着一叠厚厚的材料,有的带着笔和本子。“很多委员都在科研一线工作,还有些专程从外地赶过来,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完成一次高质量的调研,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与科技结合建言献策。”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的话道出了所有委员的心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科技方面重要立法,自1996年颁布实施以来,对规范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各方面转化积极性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市场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消除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对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重要决策部署,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政协格外的重视立法协商工作,今年还将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召开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本次调研正是会议召开前的一次重要履职活动。
问题导向是此次调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哪些制度性障碍亟待解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哪些地方还需要完善?调研组带着要把问题“了解清、研究深、分析透”的目的,先后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关村创业街、中国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地开展调研。
调研中,委员们了解到,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症结主要在于经济和科技“两张皮”,高校、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等均缺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容奖励制度不健全,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并不是靠成果转化率决定,容易形成“重学术、轻技术,重成果、轻转化,重研发、轻经营”的“传统”。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加之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导致对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不够。
调研前一天,社法委专门召开了一场有关部委负责人和调研组成员一同参加的调研座谈会。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在会上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制度性问题,集中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体系不健全、渠道不通畅;二是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承接能力不够;三是对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激励不到位;四是科技中介服务和公共服务薄弱;五是金融支持不能适应成果转化的需求。而这五点,也正是各方共同呼吁解决的。
科技成果转化难,究竟难在哪儿?这是调研组成员在车上、在调研点和座谈会上经常谈论的话题。接下来的行程变成了寻找答案之旅。
全国政协常委徐一天认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除了科学技术创新链条上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外,创新和转化所有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症结。“无论是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是企业、专家,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感。”
徐一天常委的观点得到调研组成员的广泛认同。事实上,科技成果与实物资产相比,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如果不及时转移转化,一旦被新的成果取代,将分文不值。在调研组看来,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大多是非货币性资产,如何能做到既真实反映科技成果的价值、降低交易成本,又能最大限度打消单位负责人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我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深感欣慰。我担心的是,法律修订后,过去还没完成的项目按新政策还是老政策,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能否融合,形成合力?这样一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到。”来自重庆的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为什么我们常常忽略企业这个主体?企业在担心什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刘振宇用一连串问句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能顺畅的前提是建立由市场及企业需求研究项目的机制,企业依据市场需求提出急需研发的科研项目。此外,政府应积极创建优质的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服务。
“我就来自企业,我认为企业动力不足的最终的原因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太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升益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个系统工程,大部分资金投入大且生产周期长,弄不好会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科技成果转化只靠市场拉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推动,建议进一步出台一些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否则企业孤军奋战,肯定没有积极性。”
一路讨论,一路思考。调研组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落到实处,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动态的过程,法律的修订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正因如此,委员们更要建真言,献良策,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发挥非消极作用。”陈晓光如是说。